信阳在线

搜索
信阳在线 首页 信阳 民声话题 中山资讯 查看内容

我市帮助昭通山民走出大山融入城市,也给留守山民提供本土就业机会

2020-7-4 19:54|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385| 评论: 0

摘要: 大关县木杆镇几名女工在编制筇竹茶道用品。 ▲来自盐津镇仁和村的52岁长辫阿姨黄昌莲,背着孙儿编制簸箕。2月19日,中山首趟跨省返岗直通车接昭通务工人员回“家”。2月25日23时10分,K4829次专列从云南昭通火车站驶 ...
中山市帮助昭通山民走出大山融入城市,也给留守山民提供本土就业机会
大关县木杆镇几名女工在编制筇竹茶道用品。

中山市帮助昭通山民走出大山融入城市,也给留守山民提供本土就业机会
   ▲来自盐津镇仁和村的52岁长辫阿姨黄昌莲,背着孙儿编制簸箕。

2月19日,中山首趟跨省返岗直通车接昭通务工人员回“家”。2月25日23时10分,K4829次专列从云南昭通火车站驶出,车上搭乘1279名昭通务工人员奔赴中山市、深圳市上班。其中636人点对点送回到中山美的电器、东菱威力、奥马冰箱、大洋电机、乔艺塑料等企业。中山扶贫返岗专车和专列率先接返昭通籍员工,是疫情影响下中山·昭通扶贫协作的一个缩影。

中山市对口帮扶的昭通市每年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有200多万人,其中一半到外省就业,对于深山里的昭通贫困人口而言,外出务工之路是一条最便捷的脱贫之路乃至致富之路。


6月20日,在昭通永善县云南菜人家扶贫车间见到女员工陈通平,记者忽然意识到,对于部分山民而言,送到家门口的岗位更珍贵,甚至有些必不可少。

记者刚问陈通平怎么选择留守家乡打工,她就不由自主流下眼泪,控制不住自己情绪。

深入了解知道,她2012年在自己位于细沙乡阳堡村的村路上,跟老公一起发生车祸,老公开的货车翻车,老公不幸遇难,她也受了伤,留下永远的伤疤。

那时,三个孩子都还小,分别只有11岁、9岁、4岁,家庭重担全部落在她一个人肩上。

她没有再嫁,而是全身心抚育孩子,言传身教,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今年,在昆明华清中学就读的19岁大女儿高考,成绩一直在前几名;在细沙中心小学就读初三的17岁儿子今年中考,成绩也很好;12岁的小女儿今年上小学5年级。

听过之后,就有一种帮帮她的强烈愿望,感觉菜人家这样服务本地产业,同时容纳留守劳动力就业的企业和扶贫车间多么重要,因为,对于部分上有老下有小的留守劳动力来说,留守山村是无奈的选择,扶贫不能留下遗忘的角落。

在扶贫车间,陈通平是最肯干的员工,她利用一切机会加班加点,就是为了工资更高一点。


给留守者一份家门口的工作,绝不是简单设定一些岗位,将贫困户安置进去,现实情况比想象的复杂得多,原因在于,留守者留守原因多种多样,大多是职场落伍者,需要艰难的培训过程,才能适应岗位需要。

6月18日在大关县木杆镇银吉村大关旭红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见到几个女工在编制筇竹茶道用品。随机问一个女工,对方没有反应。旁边的随行人员提醒我们,她是个聋哑人,既不能听,也不会说,叫石春仙,大家叫她石妹,是木杆镇漂坝村人,以前从来没有工作过,今年招聘进来。昭通许多扶贫工厂,都有类似残疾人,被优先安排上岗。

6月19日到盐津县水田新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深入东西部扶贫协作水田就业基地盐津县粤滇竹文化有限公司,看到粤滇手工竹编培训班正在举行,一些上了年纪的人正在埋头编制簸箕等,来自盐津镇仁和村的52岁长辫阿姨黄昌莲,背着孙儿编制簸箕。来自庙坝镇红碧村、戴着老花镜的58岁张强刚说,三个人合作编制簸箕,编制一个簸箕可以分享45元手工费,他们正在学习,学成的人一个月能有两三千元收入。

6月21日到绥江县最大易地搬迁安置点兆佳坝寻访,当晚的保洁绿化培训班正待上课,该班为期5天,已进入第三天,93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参加培训,培训后将录用部分人员。记者现场听到,培训人员向工作人员打听,第二天在职中进行的钢筋工、焊工培训班如何安排,他们想让家里人参加。


昭通产业培育发展的结果是,部分常年在外务工的熟练工人正在回归,一些在家乡一步步成长起来的产业工人成为企业骨干,一些因疫情困守家乡难以返岗的人就近到家乡企业工作,他们在家乡找到了自己的事业空间,实现了个人价值最大化。

与陈通平一样在云南菜人家工作的张焕兰,来自细沙乡细沙社区水洞子一组,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大孩子15岁,小孩子13岁。老公在浙江宁波打工,家里还有70多岁患尿毒症的公公需要照顾。

张焕兰是乡邻尊敬的贤惠孝顺媳妇,为了老人和孩子选择了留守。

说起自己的工作,她说:“这份家门口的工作对我很重要,孩子上学、公公住院开销都靠这份工作。”

张焕兰2014年进这家厂之前,曾到浙江、福建等地短暂打工,都无法干长,因为要照顾家人,不得不回到家乡,一边打工,一边照顾家庭。

2014年回乡进厂前,她到福建打工两个月,突然接到家里婆婆从楼上摔下死亡的噩耗,照顾老小的担子一下子落到她身上。

进入家乡工厂后,她从零做起,最初接触的竹笋包装活从没见过,老员工手把手教她学了技术,刚入厂时一个月只有一千多元工资。去年,她升任副厂长,管理着5个车间的生产,到手工资加上年终奖,每个月能达到6000元。

她家从山上搬到细沙社区,自建了新房,两个孩子都在当地县城上学,小孩子成绩优异,从小学起就获得好心人资助,以优异成绩考进永善县一中。她希望通过夫妻共同努力,让孩子接受良好教育。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