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6431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范军:平顶山是我的福地

[复制链接]

424

主题

424

帖子

1620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620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20-9-30 11:13: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昨天,范军在第十届中国曲艺节会场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本报记者 吕占伟 李科学/文 李英平/图
    短而精干的发型,微胖的圆脸,闪着灵气的小眼睛,招牌式的随和笑容,这就是大家熟悉的那个范军。

    9月28日下午,范军抵达平顶山,简单休息后,就立即投入到本届曲艺节演出节目的排练当中,在接下来的两天里,他有3场重要演出。

    昨天晚上,第十届中国曲艺节“曲艺风·黄河情”开幕演出在市文化艺术中心举行,身为新时代河南曲艺的领军人物,中国曲协副主席、河南曲协主席、国家一级演员范军在开幕式上登台亮艺。

    因与鹰城曲艺的特殊缘分,范军尤受鹰城曲艺爱好者关注。“平顶山是我的福地,我与鹰城曲艺有着不解之缘!”日前,范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感慨地说。

    从小热爱曲艺

    范军的母亲是位戏曲票友,在母亲的熏陶下,范军从小没少听地方戏曲,很早就迷上了侯宝林大师的相声,后来还爱上了山东快书、河南坠子、三弦书等,这深深地影响了他的曲艺人生。

    范军的模仿能力特别强,许多河南艺术名家的唱段都学得惟妙惟肖,展现出惊人的天赋。“我自小表演欲就强,小时候经常披着毛巾被,模仿名家说唱,不少街坊邻居、亲朋好友都爱来找我点唱。”范军回忆道。

    兴许是天赋和兴趣使然,范军从艺之后“说学逗唱”样样出色,他能在演出现场逼真地模仿赵丽蓉、马季、常香玉、袁阔成等50多位艺术名家,甚至达到“乱真”的程度。

    范军最初的艺术启蒙“老师”是录音机、磁带和光盘。他至今还清晰地记得中学时代买的第一盘磁带,其中一面是马季的相声《打电话》,另一面是姜昆的相声《如此照相》,“这盘磁带都被我听得消磁了”。自此,范军与相声结了缘。

    高中毕业后,范军进入一家商业文工团工作,后又考入河南省曲艺团。“河南的18个市108个县,我那个时候基本走了个遍。”

    1995年10月,二十出头的范军赴平顶山参加了第二届中国曲艺节,从全国947名曲艺工作者中脱颖而出,一举成名。他在此届曲艺节上的相声作品《戏迷学戏》也在同年的央视《曲苑杂坛》中录制、播放,声名远播,成为自己的成名作。

    这届曲艺节以后,范军又连续参加了4届中国曲艺节。随后,他又创作表演了一批有浓郁中原文化特色的曲艺作品,在中央电视台《综艺大观》《曲苑杂坛》《欢聚一堂》《周末喜相逢》等栏目多次播出,使河南曲艺、中原相声走向全国。

    2002年,范军摘得第二届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事业攀上高峰。

    2006年3月,范军随中国曲艺家代表团参加新加坡华族文化节,首次把河南的相声艺术带出国门,他的压轴表演获得观众一致好评。

    尝试原创方言剧

    “扒了房子卖了地,也要看看常香玉。”在河南,戏剧大师常香玉在老百姓心目中地位尊崇。范军少时也曾模仿常香玉的唱段,所以,1998年能拜常香玉为师,成为常香玉唯一的男弟子,他十分激动和骄傲。

    “艺术人生就像眼前的一座座高山,翻过一座还有一座,永无尽头。”恩师常香玉大师的这句话,一直激励范军怀着传承中原曲艺文化的使命感,勇攀艺术高峰,奋斗不止。“其实,我心里一直有一个想法,就是把河南式的幽默和豪爽、大气等性格特点结合曲艺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也是我创演方言剧的初衷。”

    在曲艺事业得到稳步发展后,范军开始变身“社会活动家”,到北京找来编导专家研创方言剧。他的第一部原创方言剧《老汤》于2013年在河南省人民会堂首演亮相,好评如潮。随后,他又创作表演了方言剧《老街》。这两部方言剧获得了国家艺术基金的三度支持。

    2018年马街书会,《老街》回到故事的起源地宝丰进行演出。该剧共分11个章节,由范军领衔出演,以宝丰马街书会700多年兴衰为背景,通过对马街书会状元“七岁红”的从艺生涯描写,从小人物在大时代背景下的命运入手,反映了曲艺人在面对危难时的民族大义和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担当。剧中展现了河南坠子、河洛大鼓、大调曲、三弦书、数来宝等十多种民间曲艺艺术,演员们以浓郁的河南乡音和生动的剧情向观众展示了宝丰马街书会、中原曲艺文化和中原方言的魅力。

    这年秋天,《老街》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上演,引来首都各界6000多名观众现场观看。演出结束时,现场观众报以长时间的热烈掌声。

    “《老街》这部剧的人物特色明显,方言特色突出,艺术感染力强。原来,范军不只能让人笑,还能让人喜怒哀乐尽尝百味,真是令人震撼!”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中央电视台《曲苑杂坛》原编导韩兰成观看演出后感叹道。

    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路海波认为:“《老街》用方言剧形式,一方面使观众领略、欣赏了诸多河南地方曲艺的风采,另一方面也唱出了百姓的心声和对生活的期待。”

    著名豫籍军旅作家周大新用“乡音、乡韵、乡情,书人、书会、书魂”来概括《老街》的艺术特质,他评价《老街》:“将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方言和优美质朴的曲艺旋律、曲艺唱段转化为令人耳目一新的舞台艺术样式,拉近了舞台与生活的距离、曲艺与大众的距离。”

    与鹰城有不解之缘

    “平顶山是我的福地,我与平顶山很有缘分。”这句话是范军在第六届中国曲艺节期间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的话。12年前与12年后,他的感受没有改变。

    “1995年,我参加了在平顶山举办的第二届中国曲艺节,开幕式和闭幕式演出我都参加了,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全国性的演出活动。”至今,范军还清晰地记得,他在这届曲艺节表演的相声《戏迷学戏》引来全场叫好声不断。

    2008年10月,第六届中国曲艺节在平举办,范军和刘兰芳、张保和、唐爱国、闵天浩等曲艺名家合作的南腔北调《众口夸河南》将现场观众的热情充分调动起来。其间,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透露他“靠吃苦、运动、流汗水,迈开腿、管住嘴,一连瘦了70斤”。

    2016年的宝丰马街书会上,本报记者在现场偶遇到了范军,当时的他像一位普通的赶会人一样,头戴黑帽,用军大衣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

    去年2月,在新华区“中国曲艺之乡”授牌仪式暨中国曲艺牡丹奖艺术团“送欢笑到基层”专场演出现场,范军又出现在了平顶山。“平顶山曲艺文化源远流长,曲艺种类名目繁多,河南坠子、大调曲子、三弦书、鹰城大鼓、评书、相声、小品等30多个曲种在新华区广为流传,形成了根脉发达、枝繁叶茂的新华曲艺百花园。继宝丰之后,平顶山的第二个‘中国曲艺之乡’花落新华区,可谓实至名归。”范军现场为新华区点赞。

    此次参加第十届中国曲艺节,范军带来了曲艺联唱《天南海北夸鹰城》。他表示,能再次来到鹰城参加曲艺节,自己十分高兴。

    范军说:“平顶山这座城市跟曲艺特别有缘,特别是马街书会历史悠久,影响力很大。希望在政府的重视和民间艺人的参与下,这块民间曲艺圣地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挖掘和传承。”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