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6352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姜昆:曲艺来自人民,扎根于人民

[复制链接]

424

主题

424

帖子

1620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620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20-9-30 10:49: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十届中国曲艺节“花落”鹰城,作为相声界的泰斗、曲艺界的翘楚,姜昆应邀出席开幕式。中等个头,身材微胖,虽已至古稀之年,但步伐稳健,腰杆笔直,声音中透着稍许沙哑。昨天早上8点多,在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姜昆下榻的酒店,他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姜昆今年70岁,国家一级演员,相声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荣誉委员,上世纪70年代师从相声大师马季,1983年第一次登上春晚舞台担任主持人,并表演相声《错走了这一步》和《对口词》,从而一炮打响,逐渐成为享誉全国的相声大家。2003年,他被中国文联授予全国“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

    鹰城是曲艺的“福地”

    “我来过平顶山好多次,每次都感觉不一样,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发展真快呀。”姜昆说,自己算是平顶山人民的老朋友了,“平顶山的曲艺给我的印象颇深,平顶山曲艺的飞速发展与城市水平提升密不可分,取得的成绩在全国也算典型”。

    在《宝丰县文化志》里,记录着姜昆1987年到平顶山的情景。那是1987年2月,宝丰县举行“宝丰杯”全国河南坠子广播大奖赛颁奖晚会暨马街书会专场献艺演出,姜昆和搭档唐杰忠出席并表演了相声《虎口遐想》。当时他30多岁,着浅色西装、黑色内搭,精神又帅气。

    2006年2月9日,姜昆参加了宝丰马街书会的文艺晚会演出。

    2008年10月26日,第六届中国曲艺节举办期间,时任中国曲协副主席的姜昆再次来到平顶山,与李金斗、师胜杰、石富宽、常贵田、戴志诚联袂表演了群口相声《快乐的花》,他们将相声比喻成各式各样的花朵,巧妙地道出了相声的特点和作用。

    2013年,第八届中国·宝丰马街书会全国曲艺邀请赛颁奖晚会上,姜昆出席并登台为大家表演了节目。

    …………

    “来的次数太多了。平顶山,在全国的曲艺艺术调研过程中,几乎全中国曲艺界都知道,这里是名副其实的‘曲艺之乡’‘曲艺名城’。这里不仅仅拥有着700多年的喜欢曲艺的历史,还拥有成千上万的喜欢曲艺的观众。这些观众不是附庸风雅、叶公好龙,而是发自内心地热爱曲艺艺术。2008年曲艺节,我到这里,大家铺了红地毯,各单位出车组织了一个盛大的、为中国曲艺节服务的队伍,让我们非常感动。由此可见,曲艺受到的重视,不仅仅是政府的安排,也是人们发自内心的热爱。来到平顶山,每一次搞曲艺活动,都有一种曲艺艺术受到了呵护的感觉。这也增加了我对平顶山的感情,增加了我对平顶山曲艺观众的感情,所以我们都把平顶山看成曲艺艺术的‘福地’。”姜昆说。

    非常擅长时间管理

    本报记者刘玉珊还记得,2008年姜昆来平参加第六届中国曲艺节期间,到全国煤炭曲艺培训班给学员们上课的情景。“开宗明义,没有客套话。”刘玉珊说,上课期间,姜昆不仅给大家讲学习、讲方法,也讲做人。他用“神七”上天火箭助推的道理,告诫学员们要学会取舍,“他说‘神七’上天,用的是三级推进火箭,飞到一定程度,要扔掉一截尾巴,这一扔就是几百万。你要舍不得扔,就别上天了。同样,在学习中也要懂得取舍,知道自己是为了什么。相声是由包袱组成的,没有包袱不行。包袱的种类很多,没有组织相声包袱的能力,千万别写相声。重复着别人的包袱,咋听都旧。课堂上,姜昆把自己的语言能力发挥到了极致——开口就来,出口成章,激情四射。”

    “我能有今天,是大家成就了我。40年前,我是一个北大荒‘黑土地’上的普通知青,后因相声改变了命运,师爷侯宝林、师父马季等老一辈曲艺大师以身作则,对我的影响很大,是他们的培养和爱护,成就了现在的我。”采访中,姜昆眼神笃定,一脸诚恳,音调不高,却掷地有声,语气里满是谦虚。

    作为著名演员,还肩负中国曲协主席重担,平时怎么挤时间学习创作?“这点,我可以骄傲地说,你们比不了我。我的朋友、学生都知道,每天早上五点和晚上十二点还可能会接到我发的信息,因为我还在看东西想问题。你们可能没我懂得休息,真的,等你回去我就能先睡20分钟。”姜昆说。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大众精神生活越发丰富多彩,娱乐手段层出不穷,曾经兴盛一时的传统曲艺面临观众群体流失、演员队伍缩水、演出舞台缺失的尴尬。传统曲艺的传承与发展如何逆势破题?姜昆认为,相声是他们吃饭的饭碗,观众是衣食父母,“这些年我经常到全国各地演出,跟当地百姓做一些深入的交流,从民间汲取文化;把流量明星拉入自己队伍,让年轻人的活力、新鲜感,去激活传统曲艺在新时代的活力。”

    为曲艺发展孜孜不倦

    当了25年全国政协委员的姜昆,还提交了关于在高校设立曲艺特设专业的提案。“过去是天桥、街摊儿这些撂地的场所孕育了曲艺,但我们不应该永远让它存在于这个地方,而是应该按照时代发展要求,让曲艺从地摊儿逐渐地走向茶舍、剧场、电台、电视、网络,由小舞台登上大舞台,由为小众服务到为大众服务,这是一个趋势。在高等院校设立曲艺特设专业,不但可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曲艺创作和表演人才,还可以推进曲艺学术研究和理论建设,为曲艺发展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蕴支撑,这是很大的优势。”姜昆说,目前我国整个曲艺说唱艺术队伍是非常好的,但整个大趋势对他们的压力很大,尽管如此,他从来没有丧失过信心。

    “现在许多人,对传统说唱艺术在老百姓身上的‘根深蒂固’和市场受欢迎度不了解。我特别希望大家到基层尤其是第一线,去看看我们曲艺的生命力在什么地方,那就是在最接地气的人民大众那里。拿宝丰的马街书会来说,以地为台,把天作幕,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艺人,千人同唱、万人同乐的场景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马街书会,绝对不次于《舌尖上的中国》,这是在其他地方看不到的。经典难以流行,但它会一直传承下去。所以,除了每年举行马街书会这种大型的曲艺活动,曲艺家们经常在这里把说唱艺术奉献给广大观众,还开展优秀人才培养班、河南坠子专项学习班、说唱艺术研讨班以及各种各样包括说书状元在内的比赛,这都反映了曲艺事业轰轰烈烈地在这里得到传承和发展的态度。曲艺离不开人民,它是最接地气的,如果切断它与人民之间的关系,把它‘束之高阁’,它就会逐渐萎缩。”姜昆说,现在,不少人从收视上、从平台上,可能觉得有很多人在点击收视率,“但是它的生命力,我觉得远没有像我们走进麦田中,大家围在一起,看我们老百姓在‘一板一眼’中的演出水准要高。因为很多东西都是发自老百姓内心去拥护支持的,大家或感动或会心一笑,最后给你鼓掌,形成这样一种为曲艺发展的态势。中国的曲艺跟老百姓是血肉关系,不能盲目追求‘高大上’,而把我们自己最有血肉感的那些东西丧失了。”

    采访中,姜昆对平顶山曲艺事业的发展给予了肯定,并“代表中国曲艺界深深地感谢平顶山,感谢这里热爱曲艺的广大观众”。他说,尤其是今年这个特殊的年份,平顶山又举全市之力,来支持中国曲艺节,让他们非常感动。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